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0 年 5 月 24 日 by 尤莉姐姐

吳曉樂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—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》

近年,香港學童壓力「爆煲」的情況時有聽聞,各界都十分關注學童在學期間、在港讀書時面對的壓力與挑戰。尤莉姐姐於暑假時就看了一套台劇,台劇改編自吳曉樂先生的紀實小說。文本與戲劇都帶給尤莉姐姐不少衝擊,對於家長心情、學童心聲等都有頗為透徹入骨的刻畫,值得一再細味。

台劇與小說

今年暑假,偶然發現數年前看過的一本書獲改編成台劇了。這消息令我又再一次拿起書本細讀。直到最近,我也終於看完這套台劇。看完文本與戲劇後,我發現台劇的表達手法與文本相比,各有特色。然而,這篇文章將會集中討論一下吳曉樂先生在2014年出版的初版小說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—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》。

小說中的每個故事都是真實的

看書之前,我建議大家不妨先了解一下小說寫作背景、作者等資料。這些資料多從書本封面頁、封底頁,甚至書中首幾頁就能看到。作者吳曉樂先生在文本中曾說這本書是一本紀實小說—記錄了他當家教老師(即私人補習老師)多年來所遇到的家庭。每個故事都是真實的,既不會過分渲染誇張情節,也不加添嚴厲批判去引人注目,只有溫和平淡的描述。這點讓我很欣賞,也對書中論述的個案平添一份親切感。

一個「患上ADHD」的女孩?

書中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很深刻,同時也想到同樣的事情或許一直在社會上不斷發生。在故事中,老師以他的專業知識和經驗,發現教導的女孩並不如女孩媽媽所說的—女孩患上過動症(香港常稱此病做ADHD)。老師心中很不安,一時不小心,上課時直率地詢問了女孩:「你覺得自己有過動症嗎?」沒想到,女孩一臉平靜地細細道來往事。女孩媽媽曾因女孩上課不專心的問題求醫。不少醫生都認為女孩的行為正常,不用接受治療。可是媽媽卻不放棄,持續帶著女孩求醫,直至終於有醫生診斷女孩患上過動症……讀到這裡,我也和大部份人一樣,對媽媽的做法無法理解,甚至感到她很可惡。

可是,讀下去才發現女孩又說了一件往事。女孩從前有一個哥哥,可惜哥哥在當時保姆的疏忽照顧下而去世了。此後女孩媽媽就由在職媽媽轉為全職媽媽,貼身照顧女孩。而女孩的自理能力也相當差勁,因女孩媽媽幾乎每天貼身照顧女孩的任何需要,甚至會偷看女孩電話上的聊天記錄。女孩從沒有反抗媽媽的念頭。反之,女孩很愛媽媽。為了家庭的和諧,女孩選擇她需要這個過動症。

讀到此處,我想起了以往讀過的小說《不存在的女兒》(我也曾撰寫了讀後感。)

延伸閱讀:

兩本書都有不少共通之處:一個家庭若失去了成員,如果未能好好緩解情緒;很可能就因此墮入思想盲點的迴圈。過動症女孩的媽媽一直都放不下死去的孩子,內疚、自責的情緒逐漸扭曲了她對女孩的愛。女孩也很愛媽媽,敏感地發現媽媽的心理困局,選擇滿足媽媽來維持家庭的和諧。

壓力的來源?

故事很發人深省,也令我反思一個奇妙的現象:現今社會一談到「學童壓力」,往往只會怪責家長一方。但事實上,每一個人的壓力來源都是複雜的。在我們看來的事情,並不一定就是事實之全部。為人父母者,面對很多方面的角力,又如何去平衡與拿捏呢?書中的留白部分,就是讓我們作這種反思!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