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劏房」在香港是一種畸型的存在。可惜的是,這種畸型存在的「劏房」卻是不少苦命人的安樂窩。此書的作者是一位有着亮麗學歷的碩士生,因家庭問題而需離開住了多年的居所。但在香港,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又如何能覓得一個安身之所呢?大概也只能選擇「劏房」了……
「劏房」,我也曾到過一次。那次的經驗,是我到訪朋友在大埔舊唐樓的居所。朋友獨居的這個居所是她當作大學宿舍之用。如此想來,那位朋友的心態上也並不算屈就,更比那些掙扎求存的劏房住客過得「奢華」!而此書的作者,卻顯得「貼地」多了,他在書中分享不少他獨居劏房時的片段。其中碰到的問題看起來很容易解決,但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,竟也變得不易處理。
其中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:作者深夜在斗室中受了驚嚇,不顧一切地冒着寒風到街上,當了「露宿者」一整夜。然而,當一名無家可歸的露宿者,當然不是什麼「有趣」的事。作者在那一夜的心志,也許就如他所言,被寒風、淒冷所鍛煉,更珍惜自己當下擁有的一切。
事實上,我也曾在讀書時代,參與過類似活動:在深水埗收集一定數量的紙皮,然後到尖沙咀文化中心找一個空間體驗當露宿者的感覺。記得當時也是冬天,寒風陣陣,真令我在過程中「倍感思家」。故我對作者訴說對斗室的「愛意」也同樣倍感親切。斗室不大,卻溫馨滿屋,大概就是這個道理!
圖片來源:《我的豪華劏房生活》